2025年伊始,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迎来新一轮高潮。全国已有13个省份密集出台人工智能专项政策,涵盖金融、教育、医疗等多个领域,展现出各地对AI技术落地的坚定决心。
广东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”人工智能+”行动,加快智算中心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。浙江省则聚焦未来产业布局,深化人形机器人、量子信息和类脑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。北京通过印发2024-2025年”推动'人工智能+'行动计划”,设立5大标杆应用工程和10大示范性应用,以应用反哺大模型技术迭代。
在区域发展格局中,各地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定位。北京着重强化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,为AI产业提供智力支持;上海在金融和制造业领域深化AI应用;深圳和杭州则在智能硬件、电商物流等领域展现特色。这种差异化布局形成了协同发展的统一调度机制。
具身智能和智能驾驶成为最受期待的两大应用领域。目前国内已有近100家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研发,融资金额超过100亿元。智能驾驶技术预计在2025年将实现重要突破,城区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10%-15%。
然而,AI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仍面临挑战。场景选择难度大、时效性不足、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制约着AI技术的落地。对此,有关部门正在加强数据标注、合成数据等方面的管理,为大模型性能迭代与应用落地奠定基础。
赛迪顾问预测,”十五五”时期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展期,产业规模将从2026年的4862亿元增长到2030年的10000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.8%。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持续拓展,人工智能将在更多领域实现落地。
各省份密集出台的AI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河南、浙江分别以3年、4年为期推出”人工智能+”行动计划,布局教育、医疗、农业等10个领域。广东计划到2027年在制造、教育、养老等领域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。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,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加速向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拓展。

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